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4日讯 (记者孙珺 王大千)武汉中商和居然之家的绯闻成真,居然之家有望“入主”武汉中商。
居然之家入主武汉中商
坐拥“九省通衢”之便,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有“货到武汉活”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曾创下“中国商业第一股”等亮眼的成绩,相继拥有了4家本土商贸上市公司——鄂武商、中百集团、武汉中商、汉商集团,集群之庞大仅次于北京、上海。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的新高点,武汉上市商企积极探索,再度成为焦点。
中商“大当家”可能变成居然控股
武汉中商1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购买居然控股等24名交易对方持有的居然新零售100%股权。经各方协商,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初步确定为363亿元至383亿元之间。据公告,按照本次交易初步确定的价格区间的中值373亿元、本次发行股票价格6.18元/股进行计算,本次拟发行股份数量为6,035,598,690股。公告称,本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本次交易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武汉国资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为居然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汪林朋。按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本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需提交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实施。
武汉或现互联网基因“泛零售航母”
若此次重组上市方案获批,武汉或将现互联网基因“零售家居航母”。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居然新零售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业务将新增家居卖场业务、家居建材超市业务和家装业务等领域。而此次交易中,已是居然之家二股东的阿里顺利落点本地传统零售核心领域,即阿里将持有上市公司9.6%股权,成为重要股东。
武汉中商曾以武汉的商业老字号——“中南商业大楼”走进武汉人心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昌中南路还是一片菜地,小路上没什么人经过,十年前,时任中商集团董事长的严规方曾向记者回忆当初的荒僻:“曾经有个塔吊倒了,倒下来没有砸到一个人、一辆车。”
1985年1月1日,中南商业大楼开业,弥补武昌区商业空白。当天接待顾客近30万人次,销售额近百万元,创下当时武汉市零售商场最高纪录。
2005年,首开武汉销品茂,武汉市民知道了啥叫“摩尔”。当天,50万市民涌进,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于一体,以全新的经营理念,颠覆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2012年,中南商业大楼挥别武汉市民,不少市民在门口留影惜别。半年后,中商广场购物中心开业取代老中南与“粉丝们”见面,再度成为江南地标。
武汉中商官网显示,公司是一家以商贸零售业为主业,包含现代百货、Shopping Mall、平价超市等多种业态。网点布局跨湖北省内10多个城市,拥有9家现代百货店及购物中心,1家Shopping Mall ,33家超市大卖场,营业总面积近55万平方米;旗下还有中商广场购物中心、中商徐东平价广场、武汉销品茂等的零售卖场。
眼下,阿里系已经将“新零售”基因注入居然之家,并有不少项目落地。而传统零售业与家业态趋向补充融合,可能打破传统零售和家居业态的边界,有望形成泛零售“新物种”,开创国内商业先河。
国有资本改革创新还有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业从不缺明星,更不乏勇气。
“不同于前几年,银泰系与鄂武商大股东武商联股权之争;新光、永辉与中百集团的股权纠结。”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吴先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呈现出步伐加快、领域拓宽的良好态势。引入民营资本,有望放大国企改革乘数效应,好的上市公司平台,也可以借助资本的活力、市场的力量走到更广阔的天地,有望激活企业潜力,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他说,武汉本土商业要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次重大重组,算是武汉商界大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国有资本应在创新领域、在高精端科技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而对于存在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国有资本可以适时转变角色。“从发展态势上看,居然之家有新零售基因,趋势向好。与中商可以说是强强联合,注入新的活力,有望将中商的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提升武汉商业影响力。”
武汉商业上市公司整合大势所趋
在中国资本市场,仅有武汉拥有数量最多的商业上市公司——鄂武商A(000501)、中百集团(000759)、武汉中商(000785)、汉商集团(600774),这使得武汉的商超行业在近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期飞速发展壮大,一度成为全国的商超龙头,不过,随着竞争逐渐激烈,上述四家商业上市公司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
前述四家商业上市公司中,鄂武商A、中百集团、武汉中商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商联”),而汉商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汉阳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事实上,武商联是武汉国资委旗下控股企业,这也使得武汉国资委意识到旗下商业上市公司需要优化整合,才能在新零售浪潮下积蓄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而武汉商业上市整合的根本原因在于,2007年前中国证监会就曾表示,若不消除同业竞争,将暂停武汉商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审批,甚至暂停武汉企业的IPO申请。
也就在2007年,武汉国资委便开始对旗下三家商业上市公司鄂武商、中百集团、武汉中商筹划整合。
一直以来,在武汉商超界早已传出武汉商业上市公司整合的消息。长江日报记者曾独家获得的可靠方案是,鄂武商A、中百集团、武汉中商三家上市公司将进行业态整合——所有商场业态整合并入鄂武商,让鄂武商做大商场;所有超市、仓储业态整合注入中百集团,放手让中百做成中国的“超市王”;武汉中商则专注于摩尔城等特大型商业综合体。
然而,上述方案曾一度有所进展,在2012年,武汉国资委就曾有意推动中百集团与武汉中商合并,但重组整合方案未获通过。
期间,武汉商业上市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优质的资产也曾多次遭遇来自银泰系、永辉系等商超领域资本大佬的觊觎,但均被武汉国资委成功守卫住。
时过境迁,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武汉商业上市公司整合的春天也来了。眼下,本土实业大佬——卓尔控股及其实际控制人阎志入主汉商集团已尘埃落定,居然之家借壳武汉中商也大局已定,下一步武汉新一轮商业整合的大幕将徐徐拉开。
【编辑:叶子】
澎湃新闻记者 陈良贤 王煜
2021年3月22日,是新浪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交易的最后一天。之后将退市并改名为“新浪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一家私人企业。
遥想21年前,新浪先于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第一股。而新浪摸索出的VIE架构(简单说就是实现了中国企业境外融资,规避了外资产业准入的限制),也给后面出海上市的中国公司提供了参考。
新浪为何要退市?
曹国伟在3月23日的公司内部信中表示,新浪私有化有两个原因:一个为了理顺新浪“不甚合理的资本架构”;另一个就是让新浪有“更多元的发展”。
这两个理由的背后都与新浪的子公司微博有关。
虽然新浪与微博同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但新浪作为后者的母公司,主要营收都是微博贡献的。
新浪旗下的主要产品有三个:门户网站新浪网、移动门户新浪移动和社交媒体微博。而门户业务的衰落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各大门户网站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萎缩。
不过,新浪退市的原因可能不一定只是这两条。
市值不及微博四分之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李行健等人在考察了2010年到2016年期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退市的动机后发现,“低估程度是企业决定私有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市值被低估,是很多中国赴美上市的公司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新浪目前的市值的确不高。
纵观20年的上市历史,新浪股价的历史高点出现在2011年4月,总市值到了89.63亿美元。而助推新浪股价高升的,是当年3月份微博的注册用户数达到了1个亿。
如今,退市时的新浪市值为25.96亿美元,而2014年上市的微博市值已达到了118.80亿美元。根据微博2019年年报,截至当年年底,新浪持有微博44.9%的股权。若以此计算,新浪持有的微博市值达到了53.34亿美元,是自身市值的2倍。
老虎证券的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表示,“中概股进行私有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而市值被低估,是很多上市公司认为的最主要原因,对新浪来说也如此,其私有化回归以后,估值肯定会比现在好。”
核心业务也出现疲态
而新浪谋求“更多元的发展”的背景,则是核心业务微博出现了疲态。
用户数量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基本盘,而微博从2020年的第二季度开始,活跃用户数就不再快速增长。
虽然微博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活跃用户数增长迅猛,但微博没能接住这期间的流量红利,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了内容更加丰富的短视频平台。
根据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的统计,2020年3月抖音月活用户数达到5.18亿,同比增长14.7%;快手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43亿,同比增长35.4%;B站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22亿,同比增长32.0%(同比是指与去年同期相比)。
如今,抖音宣布,截至2020年12月,其月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微博的中文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头把交椅已岌岌可危。
曹国伟在内部信的最后也提醒自己的员工们,“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不做‘前浪’,只做‘后浪’”。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丁晓